自律自在 - 抽象思維之多面性

自律自在(Autonomy):抽象思維之多面性    -林侃生-

抽象藝術發展已有百年之久,藝術家因應著時代、社會結構的改變而進一步思考它的位置,因創作者深知藝術的本質是流動的,抽象藝術並非一成不變,他們瞭解到抽象語彙經由不同階段可產生對抽象藝術認知的差異,也是作品中所加以詮釋的視覺元素。嚴格說,抽象藝術不是給予觀眾答案,而是對觀眾的提問。答案代表一種傳統的審美態度或期待,提問是閱讀現代(當代)藝術的基本態度:詮釋、反芻的審美精神。

抽象藝術在二十世紀初期,抽離與現實世界之關聯,以非具象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質,提供了新的美感經驗,形成藝術的「自律性」(Autonomy)特質。然而這種深具自我表述的創作觀,在後現代主義時期的抽象藝術發展中,處於經由多元化媒介造成視覺的相似性,除了產生視覺的豐富面向外,也使抽象藝術轉向具象的形式語言。廣義上,一張難以判斷為具體形象的作品,可以抽象藝術認知的分類方式,將此作品歸屬於抽象藝術範疇並加以詮釋。

抽象思維vs.現實世界

作為一項形象不易辨識或表現性的藝術風格,抽象藝術的具象形式似乎更有效的切入藝術長久以來所關注的命題:呈現模式(the mode of representation)。以抽象藝術並非再現現實世界而是揭示現實世界(表象)的本質來看,現實生活中既充斥著多義之符碼與觀點差異之「事實」,而當今抽象藝術所探討正是表象世界的多元化,以及一種複合的「新」現實。

然而,我們不能單以作品的抽象化表徵與否,作為抽象藝術審美認知的分類方式,而是從作品的語言形式探討作者的創作思維與態度,進一步將作品歸屬於抽象藝術範疇與否。換句話說,探討抽象思維的創作態度,藉此重新反思抽象藝術的可能性。若抽象藝術源於抽象思維,那麼抽象思維所對應的視覺語言才是抽象藝術的分類方式。那麼何謂抽象藝術的視覺內容、形式語言?事實上,抽象思維可產生呈現模式的基本命題:形式的不確定性。

更精確的說,本次展覽提問的是抽象思維,而非抽象藝術,因前者涵括了一切現實導向的形式語言、及觀念藝術思考,其形式的不確定性代表作品是多重意義的,不論是有機形態或是幾何的抽象符號,或是媒介與材質的差異,甚至是影像媒介呈現出與現實關聯之具體形象,更能引領觀者回歸視覺經驗中。這些作品均基於多元訊息所導向的混合現實之藝術表現。面對這樣的一個豐富情境,對應當代藝術論述中抽象思維的自律性,已非指自足自給的封閉狀態,而是自由自在的創作情狀。